2014年3月28日:河南衛視《聚焦中原》—愛心爸爸蔡克穎

河南衛視《聚焦中原》—愛心爸爸蔡克穎
(播出日期:2014年3月28日)

河南衛視訪問CEO創辦人Joseph。當中介紹了洛寧棟樑計劃最新發展,及CEO的發展過程。想更了解CEO的朋友必看!

主持人:在洛陽有一位「愛心爸爸」,於1962年在香港出生,17歲時隨家人移民加拿大,並加入了加拿大國籍,直到2000年,他放棄了優越的生活,回到香港創辦了「主流夢工場基金會」,並於2003年來到洛陽,啟動了「再生父母」之「家庭寄養計劃」,十一年來他從香港募集了基金共1,360多萬元,讓126名殘障孤兒有新的家庭,並且負責孤兒的生活、康復、福利、教育等全部費用。去年他又在洛寧縣,啟動了「再生父母」之「棟樑計劃」,為98名困境兒童提供醫療、生活和教育設施,他就是52歲的加拿大人蔡克穎先生。

記者(記):來到洛寧縣兒童福利院四樓的「棟樑計劃」培訓中心時,眼前的景象不禁令人讚嘆,這裡現代化的裝修和設施,實在比很多幼兒園都好得多。

蔡克穎(蔡):我們這裡的幼兒園,是根據美國、新加坡及香港的教育系統,再配合本地的教育系統,總體整合來做,因為孩子都會入讀本地的一年級,而在建立基礎教育當中,若有不同地域的教育系統配合,孩子的學習範圍就會比較廣,而且學習及教學方法,會啟發孩子更寬廣的學習能力。

記:與別的幼兒園不同,這裡的孩子都是洛寧縣福利院的困境兒童,香港「主流夢工場基金會」董事,加籍華人蔡克穎先生於2011年來到洛寧,了解到洛寧是國內省縣的貧困省,而福利院的兒童都是家庭有困境的,於是蔡先生代表香港「主流夢工場基金會」與洛寧縣民政局、洛寧縣兒童福利院,簽下了一份為期30年的「棟樑計劃」,決定從教育、品格、生活等多個方面幫助孩子。蔡先生發現福利院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,都會被安排到附近的小學,但是7歲以下的孩子,若得不到幼兒園的教育,會導致他們升讀小學時,很難跟上基礎課程,於是他決定,要先建一所幼兒園。

蔡:這是個培訓中心,不是一所正規的學校,我們的定位是利用這個培訓中心,去延續我們計劃的理念。這是個家庭接待室,不是接待大堂,因為孩子是有家人的,我們不希望孩子進入福利院後,他們就跟家庭脫離了,我們讓家長多瞭解他們的孩子,在國家的幫助下是怎樣生活的,所以設立家庭接待室,鼓勵家長跟孩子保持接觸,這對於孩子成長的心態,甚至各方面都會有很好的建立。

記:整個培訓中心分為兩個部分,一部分是現代化的教室,電腦室、手工室,用於學齡前孩子們的日常學習,另一部分是活動室,音樂室,和工品室。蔡先生認為不是每個孩子,都能在學習上都有所成就的,所以要有一些手藝的培養、全面的發展,也希望能讓孩子日後有多一些選擇。

蔡:老師是用雙語的教學,從小就給孩子國際語言的接觸,讓他們不會害怕或不習慣,另外在整體的教育系統當中,我們看重品格方面的建立,因為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品格,即使擁有很高的學歷,都沒辦法真正地回饋社會。

記:幼兒園每處都是精心的佈置:小座椅、矮抽屜、懶人沙發等,都是特意為孩子訂造的,另外適齡兒童來到幼兒園時,他們上的第一課,是很令人出乎意料的。

蔡:開學的第一週,是教他們怎樣洗手,洗完手應該怎樣處理,我們強調整個地方,一定要乾乾淨淨,這樣孩子們跟國際的接軌方面會比較有益;這裡的衛生間也是特意安排,不是開放式的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個衛生間,老師就站在外面,保障他們的安全,不會自己鎖在裡面,從開始就這樣教育,讓他們懂得個人的衛生和安全。

記:對於福利院裡年齡稍大的孩子,蔡先生特意讓他們,經常參與打掃衛生等活動,因為當這些孩子受到各種的幫助,容易產生「衣來伸手、飯來張口」的想法,不懂得為理想努力,讓他們參與勞動,使他們明白好環境,是要通過努力才得到的,能在未來更容易適應社會。

蔡:這是為了給孩子們一個責任感,讓他們明白到,要珍惜這樣一個環境,是需要前後的工作,不會只懂得接受,他們要學習在能力付出的時候,得到的效益是怎樣的,所以在保潔的過程,其實是一個訓練的課程。

記:為了讓洛寧縣福利院的孩子,接受更好、更優質的教育資源,「基金會」還為孩子們提供出國留學的機會,讓他們從初中開始,就接受師資一流的教育,希望最終能入讀哈佛、劍橋等著名的大學,畢業之後可以回來報效祖國,現在已經有兩名學生到了美國讀書,14歲的戴英英就是其中一位留學生。

蔡:福利院裡一些13至15歲的孩子,大概是讀初中的時候,我們會幫助他們去國外讀書,這不屬於收養而只是讀書的,現在已經有兩個了,去年暑假我們成功幫助他們,去到美國讀初中。

記:有些成績不太好、不喜歡寫字的孩子,「基金會」制定了一系列的計劃,在洛寧縣兒童福利院,由蔡先生提議,建設了一所實驗農場,讓孩子們在這裡,可以學習到種植、經營、管理等多種不同的知識,是屬於早期的職業培訓。

蔡:實驗農場的技性比較強,從最基礎的工作當中,可以學到管理農場,經濟效益應該怎樣做,然後一步一步地訓練,看他們的接受能力有多少。我們希望從這個角度,建立孩子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方面,跟接觸社會的工作環境當中,看他們的反應,再去調整他們,使他們可以慢慢地融入社會。

記:實驗農場建立了4個多月,共有5個大棚和1個豬欄,除了教學功能之外,實驗農場的各種蔬菜,還為福利院的孩子提供綠色、有機的健康食品。

蔡:還有一個棚在啟動,就是飼養走地雞,我們基本上是朝著院裡孩子平常吃的,去設計應該要種的東西,另外最希望這個農場,因為不是商業性質,不但可以自給自足,最終能達至自負盈虧。

記:蔡先生說福利院的培訓中心,只是整個「棟樑計劃」的第一步,隨後他們會逐步的在全市各個鄉鎮,都建立一個工作站,去幫助更多的困境兒童。

蔡:不是單靠這個培訓中心,就能完全滿足當地的困境兒童,特別是有很多住在比較偏遠的,因此我們希望運用這裡,作為中心去培訓一些工作人員,以便援助將來的發展,再用這個模式,在靠近孩子的地區延伸過去,跟他們在當地的老師、工作人員,都有更進一步的接觸,目的就是能拓寬服務的層面,所以期望將來能到每一個鄉,去建立一個接觸點,藉著這個接觸點,跟我們中心可以做一個配搭。

記:2010年10月11日,香港「主流夢工場基金會」的愛心人士,和洛陽縣兒童福利院的104名家庭寄養孩子,跟他們的再生父母,歡樂在一起,度過了一個特別的「家庭同樂日」,其實基金會早在2003年開始,已在洛陽為中度殘障兒童,開展了重新選擇愛的家園活動,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,蔡克穎就與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。「主流夢工場基金會」的夢想源頭,打從1993年的美國洛衫磯開始,那年秋天在加拿大多倫多一家保險公司,當保險顧問的蔡克穎,去到洛衫磯某知名跨國金融企業,作金融投資顧問的二姐蔡懿慧家裡作客,蔡懿慧、蔡克穎姐弟,出生在香港一個篤信基督教的家庭,年輕的時候,一家人移民到加拿大,姐弟倆都是加拿大藉華人,這一天吃過了晚飯,姐弟倆談起在福利院生活的孤殘兒童,兩人都熱血沸騰,決定要用自己的努力,幫助這些孩子重新找到爸爸、媽媽溫暖的懷抱,2000年前後,姐弟倆先後放棄了各自的事業,回到了香港,向香港特區政府註冊成立了「主流夢工場基金會」,起初基金會打算和北京、上海等地的兒童福利院開展合作,但是在摸索階段中,姐弟倆發現大城市的福利機構,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提升和設施,各個方面都已經趨於成熟,後來經過朋友的推薦,蔡克穎來到了洛陽。

蔡:那時候他們問我,是否願意離開大城市,去較遙遠的第二、三線城市,我感覺到從北美洲回到東方、再回到國內,去多遠的城市都是一樣的,因此我們就來到了洛陽福利院。

記:那時蔡先生知道民政局下發文件,要求全國各地的福利機構,實行孤殘兒童家庭寄養制度改革,由此洛陽兒童福利院與蔡先生洽談,大家愈談愈投機,很快就打造了合作誠意,院方全力支持「主流夢工場」的「家庭寄養計劃」之「再生父母行動」,「再生父母行動」的目的,就是為孤殘兒童找一個新家,使小生命能得到照顧、能感受到家的溫暖。

蔡:所以我們剛來到洛陽的時候,福利院的回應是“好啊、好啊!”,大家都很想做,於是一碰即合,從那時候開始,我們就幫助建立收養部門,一直發展到今天,已經是很成熟的一個收養部門。

記:在香港,蔡懿慧負責籌集基金,組織愛心會員,定期和不定期的組織「慈善燒烤晚餐」,「同心牽之飯廳」,「手手腳腳洛助行」,「洛陽獻愛心團」、「家庭同樂日」等等一些活動,召募了200名會員,他們定額資助洛陽兒童,成為所資助孩子的乾爸、乾媽、乾哥哥、乾姐姐,直到目前家庭寄養行動仍在繼續,已經在洛陽實施了整整十一個年頭,來自家庭的溫暖,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蹟。

鄭紅東主任(洛陽寄養辦):這個村是家庭寄養行動的第一站,2003年開始時有10個孩子,都是由蔡先生資助的,5個家庭收養了10個孩子,現在已發經展到資助了100個孩子,最高峰時有140個孩子;2010年特殊教育中心成立,當時有10個孩子,每天在這兒進行康復教育,特別是教育這一項,其他地方是做不到的,比如有些孩子只能躺在床上,家長就推著輪椅或車子,把孩子送到這裡,讓孩子學習語言、認知,身體和智力都有很大的進步,看到孩子受益,我們作為管理層的也很欣慰。

記:這裡是洛龍區李樓鄉李樓村王書棠老人的家,在這裡王書棠的老伴,正在幫助康復訓練的孩子叫黨小雨,他有另一名叫黨子友的孩子,是從2010年8月份來到這個家庭的,為了照顧好這倆非親的小可憐,老倆口著實下了一番功夫。

王書棠(寄養人):正常的孩子吃飯、穿衣、睡覺都能自理,但他卻不行,他睡覺時需要把鋪給他抻抻、被子給他蓋上,早上起來給他穿襪子和鞋,幫助他康復訓練,帶他到院子裡、或公園轉轉,再讓他鍛鍊一下,因為他的手腳沒有力,吃飯時也要教他怎樣用筷子和勺子。

記:如今黨子友已經在洛龍區第十一小學的課堂上,同時得到了學校和老師們的精心照顧,即便如此,王書棠還是不放心,依舊每天來接送他上、下課。

王書棠:人人若能獻出一份愛心,即使是福利院的孩子,也可視為自己的孩子,不能對他有任何的虐待或歧視。我是一名退休工人,已經60多歲了,雖然幹活幹不動,但帶著孩子絕對可以,我要給他好好培養,將來令國家滿意、自己滿意,甚至其他人都滿意,希望有這樣一個結果。

記:在王書棠老倆口的照顧下,小哥倆有了福利院之外一個溫馨的小家,在「家庭同樂日」這天,與104名寄養兒童一起,黨子友哥倆和王書棠一同參加了同樂日的活動,小哥倆心裡不知有多高興!

蔡:我們設立「同樂日」的目的,是因為開始一個個家庭被建立的時候,恐怕他們覺得自己是小數的一群,所以我們希望在一年裡,有機會讓這些愛心家庭凝聚一起,數算他們跟孩子產生的好結果,這是一個很好的分享平台,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孤單的,他們只要一起努力,由他們去為孩子創造新希望,照著這個理念去推展,於是一年又一年的舉辦,參與的人數也愈來愈多。

記:「家庭同樂日」不但讓孤殘兒童得到快樂,更讓寄養家庭的爸爸、媽媽們相互交流,而有所收穫。

寄養人一:孩子這麼小,爸爸、媽媽就把他遺棄了,我看著孩子可憐又瘦小,就想要帶著他,心裡只想給他一個家,是有爸爸、媽媽的一個溫暖的家。

寄養人二:這小姑娘是先天性發育遲緩,剛領她回家裡時,她不能和人溝通,現在你說甚麼她都能聽懂,你指點著叫她做,她都能去做。

記:在「家庭同樂日」裡,看見一個個和睦的家庭、一張張歡樂的笑臉,愛的傳遞,讓熱烈和歡快的氣氛,更賦予溫馨和感動。

蔡:「家庭寄養計劃」活動的目的,首先就是希望大家看到,這群有特殊需要的孩子,他們的生命也是很寶貴和有價值的,所以我們讓這些孩子,回到正常的家庭環境及社區當中,使大家明白孩子們回饋社會的方式,跟一般人是不同的,這是一個目標,可以說是改變了一種心態。

王悅林(洛陽福利院副院長):蔡先生跟我們兒童福利院合作有十多年了,先後投入資金近五百多萬,幫助我們家庭寄養方面,有了很大的進展,最直接獲益的是這些孤殘兒童的生活及服務質素,有了很大的提高,孩子們由原來不能動,到現在能坐起來、能直立行走,甚至能上學,有的還到了國外,去享受美好的家庭生活待遇,這點點滴滴的故事,都和蔡先生的付出分不開的,好像春天我們播一點愛心,到了秋天我們就有愛的收穫,而最大的收穫,就是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。

記:2013年蔡克穎被評選為,洛陽市十大愛心人物之一,那一刻人們才真正第一次瞭解,不遠萬里來到洛陽的愛心奉獻者。

蔡代表(小朱):今天蔡先生雖然沒來,但是洛寧兒童福利院的孩子來了,他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,要來表達對蔡先生的感謝。

記: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,蔡克穎沒有出席頒獎典禮,但是孩子們溫暖的話語,卻打動了每一位觀眾。

孩子代表:蔡爸爸幫助我們的太多了,我們都非常感激他:「我愛你!蔡爸爸。」

蔡:對我的人生來說,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或過程,我其實不感到這是一份工作,而是一項生命的工程,不但建立孩子的生命、也建立我自己的生命,當中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,但是我學到,不怕出現問題,最怕是問題沒方案去解決,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,最大的鼓勵就是看到這些孩子,從一個沒有太多希望的境況,到現在大家都覺得這些孩子充滿希望,連孩子自己都很喜樂,能看到這種改變,我感到已經是很大、很大的回報了。

主持人:蔡克穎先生的團隊,就這樣十一年來,一直在為著孤殘和困境兒童忙碌著、奔波著,給他們來自家庭的溫暖、來自社會的關愛,一次又一次的創造生命的奇蹟,一次又一次的傳遞世界的真情,我們希望蔡先生和他的「基金會」,能讓更多的特殊兒童,帶來希望、送上幸福,希望有更多的愛心團體和個人,能為可愛的孩子獻出一份愛心,更希望這份愛,能夠傳到世界每一個角落,能夠在神州大地世代相傳。